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醫療社會學(一)
MEDICAL SOCIOLOGY(1) 
開課學期
96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吳嘉苓 
課號
Soc2034 
課程識別碼
305 3431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社207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6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0人 
課程網頁
http://chialing.social.ntu.edu.tw/teaching.htm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課程簡介:

窮鄉僻壤的地區罹病率比較高,勞工的壽命比較短,為什麼?得了AIDS比得了癌症見不得人,這是怎麼回事?西醫在台灣獨大,純粹是因為療效好嗎?產官學形成什麼樣的利益網絡,影響我們的醫療服務品質?醫療專業權威是如何取得的?有關疾病的「正確知識」為什麼會隨著不同的社會脈絡而有所不同?個人從身體累積的獨門知識,能不能成為醫療達人?醫療科技越發達,我們會越健康,是這樣嗎?為什麼平均餘命增加了,各種研究發現又常常提醒我們無所不在的風險因素,從電磁波、膽固醇到性行為?醫療是否取代宗教、法律制度,成為主要的社會控制機構?促進健康的社會政策只能由專家來規劃嗎?病患權益運動又如何可能健康改革的重要動力?

在「醫療社會學I」這門大學部入門課程中,我們將廣泛介紹這個領域的重要概念與議題,由社會學的觀點來討論一些健康與醫療現象。雖然名為醫療社會學(medical sociology),但是涉及的廣度,並不侷限在醫院或醫事人員活動的場域,所以更適合稱為健康與病痛社會學(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)。更重要的是,近年來這個社會學的次領域蓬勃發展,使得瞭解社會如何處理健康與病痛,成為瞭解一個社會的關鍵面向。諸如社會的醫療化、監管醫學的誕生、生命政治(bio-politics)、風險社會等概念,都透過更多的經驗研究與概念創新,豐富了我們對於社會的瞭解。同時,在社會實踐上,面對越來越多的醫療科技爭議、照護資源分配的危機、醫用關係的衝突等等引發社會關注的議題,批判性的醫療社會學觀點,也提供我們檢視重要社會現象的利器。

這堂課也透過閱讀教材的選擇與議題設定,特別強調科技與社會研究(Science, Technology and Society,簡稱STS)的視野,對於醫學知識與實作過程中,如何處理不確定性、如何建立正當性,如何權衡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之間的衝突,特別加以討論。如同Harry Collins與Trevor Pinch在Dr. Golem一書中所指出的,醫學既是一種科學,也是一種救助,這雙重的面貌常在醫學研究與實作的過程中,引發出集體vs.個人、長期vs.短期的矛盾,值得我們深入瞭解,並藉此找尋出路。

這門課共分四個單元。第一個單元「病痛的社會生成」強調看似僅是生理層面的病痛問題,如何與文化、社會結構息息相關。第二個單元「醫療照護的社會組織」,則從醫療專業、醫療產業到醫療政策,逐步剖析現代社會日趨複雜的醫療照護制度。第三個單元「身體經驗、醫療科技與生命政治:STS的洞見」強調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視野,對於醫學知識與實作過程中,如何處理不確定性、如何建立正當性,如何權衡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之間的衝突,特別加以討論。第四單元「醫療爭議、風險與改革行動」則從爭議、風險社會,以及社會運動的角度,來反省目前醫療制度的動力。

上課以講課與討論為主,特別鼓勵同學踴躍參與討論。這學期我們使用的主要閱讀教材為:《醫療與社會共舞》(成令方主編,傅大為、林宜平協編,2008年群學出版)。這是一本強調批判思考的醫療與社會學選文讀本,我們每週將選讀數篇精彩的文章,作為事前的閱讀教材。請至唐山書局購買此書。每週另將選擇中英文教材作為指定與參考閱讀。這堂課非常強調課前準備,因為唯有透過事先的仔細閱讀,課堂才能激盪出出討論的火花。關於本課程的課程大綱、上課內容、作業觀摩等資料,將置於http://health.social.ntu.edu.tw的網頁,請大家上網參考。

這門課的評分方式為課堂參與10%、期中考25%、期末考25%、小作業 15%、期末報告25%。
 

課程目標
這門課共分四個單元。第一個單元「病痛的社會生成」強調看似僅是生理層面的病痛問題,如何與文化、社會結構息息相關。第二個單元「醫療照護的社會組織」,則從醫療專業、醫療產業到醫療政策,逐步剖析現代社會日趨複雜的醫療照護制度。第三個單元「身體經驗、醫療科技與生命政治:STS的洞見」強調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視野,對於醫學知識與實作過程中,如何處理不確定性、如何建立正當性,如何權衡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之間的衝突,特別加以討論。第四單元「醫療爭議、風險與改革行動」則從爭議、風險社會,以及社會運動的角度,來反省目前醫療制度的動力。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